大家都有聽過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雖然不確定是不是真的),現在加拿大有研究團隊發現短暫的音樂訓練能夠有效提升4至6歲孩童的語文智商及執行功能。在這邊要先說明他們所謂的語文智商是採用WPPSI-III(魏式幼兒智力量表)的語文相關分測驗,台灣目前僅有較舊版本的測驗;執行功能則是採用go/no-go作業,在這個作業中小朋友看到某一種顏色(例如:紅色)的時候需要按鍵判斷,但在看到某一種顏色(例如:藍色)的時候則要抑制自己按鍵判斷的傾向,若此時還按鍵就是答錯了。如果大家還記得之前海綿寶寶研究的爭議,到底是否能用這個測驗就來指稱執行功能,這問題真的見仁見智,但其實這不是這個研究的重點。
這個研究團隊的研究方式比較嚴謹,他們針對所有的小朋友都有做前後測,且是使用同樣的指標,因此透過比較小朋友前後測的表現較能夠知道訓練是否有效。除此之外,他們也將孩童母親的教育程度做了配對,大多孩童的母親都有大學的學歷。他們開發了兩種不同的訓練課程,一個是音樂訓練課程、一個是美術課程,兩個課程的執行方式大致上相同,不過訓練了不同的能力。每個小朋友只會參加其中一種的訓練,每天兩個小時的訓練,每周要做五次,總共要做4個星期,也就是接受40的小時的訓練。以下是他們音樂訓練內容的影片範例:
研究結果發現,接受音樂訓練的小朋友不管在語文智商及執行功能作業表現上,前後測都有明顯的進步,但接受美術訓練的小朋友則沒有差異。除此之外,他們也發現腦電波上P2的變化(這個指標比較少在腦電波的研究中被提到,因為沒有明顯的作用,雖然會受到很多認知作業的影響)在兩組之間有差異,接受音樂訓練的小朋友在後測階段,P2的表現會比起另一組明顯。另外他們也發現在接受音樂訓練的這群小朋友身上,P2的改變量和語文智商的改變量有顯著的正相關,顯示兩著間可能有關係。因為這個結果,研究者就認為音樂訓練可以改善大腦的可塑性!
就方法上這個研究沒有明顯的問題,研究結果也證實其實訓練的能力是可以被移轉的,因為過去比較少研究發現訓練A作業的表現能夠提升B作業的表現。要挑毛病的話,就是我們其實真的不知道美術課程和音樂訓練在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上是否有差異,以及這兩個作業對於大腦的活化程度是否有差異,有可能只是投入程度高低差異所造成的,而非音樂訓練的獨特性。因為這研究者過去研究都是在看音樂對語言能力的影響,因此可能有些偏頗;但其實語言和音樂其實有相當多重疊的神經機制,因此會觀察到語文智商提升的結果不太令人意外,比較意外的是執行功能的表現。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他們go/no-go作業是用色彩相關的作業,接受美術訓練的小朋友可能被顏色搞得有點煩,所以在作業表現上呈現疲態:p 看來小彬要開始接受音樂訓練了…
去看這個研究的原始出處
去看這個研究主要研究者的網站
可憐的小彬, 永遠的白老鼠…
最好是有那麼可憐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