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陸續有不少關於臉書的研究,例如今年初我之前的大老闆就發現臉書朋友數和杏仁核之間的關係。這星期本來就選了一篇講到臉書朋友數和幸福感的文章,一兩天前又跑出一個程咬金的英國研究,發現臉書朋友數和腦結構的關聯性,所以就一次介紹兩個研究。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關於臉書朋友數和幸福感的研究,過去已經有一些研究發現臉書朋友數和幸福感之間有正相關,但不清楚有那些原因。這個研究者認為下列幾個因素可能會調節幸福感的效果:臉書朋友數、獲得的社會支持、在臉書呈現正向的自我(例如總是發表我自己很棒等等的言論)以及在臉書呈現真實的自我(就不一定是正面的自我呈現)。不過他們是利用量表的方式,透過分析不同量表間的相關指數進一步推測因素之間的關聯性。結果請參考下圖:
首先我們看到朋友人數和主觀幸福感有直接的正相關,但朋友人數的平方則和主觀幸福感有一個間接的關係,這個結果暗示了其實只有朋友人數在一個中間值的時候,才會感受到有較高程度的社交支持。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在臉書上自我呈現的方式也會影響主觀的幸福感,正向自我呈現的人基本上本來就很high了,所以直接匯有較高的幸福感;但真實自我呈現的人,必須要在獲得社交支持的情況下才會有較高的幸福感。雖然結果看起來蠻合情合理的,但大家要記得這是一個相關性的研究,其實不太能夠真的確認哪個是原因,哪個是結果。以可能是因為幸福感高,所以才做正向自我呈現、才會交比較多的朋友。
去看這個研究的原始出處
去看這個研究主要研究者的網站
另外一個研究雖然用了磁振造影來蒐集資料,但充其量這個結果也只能說是一個相關的研究。在這個研究中比較特別的是他們除了調查臉書的朋友人數之外,也了解這些實驗參與者在真實情境中朋友的人數。除此之外,他們並不是關切腦部活化的情形,而是關心腦部結構的變化,因此採用的並非功能磁振造影的方式,而是去計算腦中灰質的密度。結果發現臉書朋友人數和幾個腦區灰質的密度有顯著的正相關:Medial Temporal Gyrus,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amygdala, entorhinal cortex,前三者和社交互動有關係,後者則是和連結記憶有關係。然而在真實生活中的朋友人數僅和杏仁核的灰質密度有關係,這個部分有點呼應了Barrett等人先前發表的研究。然而令人小憂心的是,臉書朋友的人數和frontal-parietal(主要負責同理他人動作行為的區域)以及Temporal Parietal Junction (和從不同角度看待事情有關係)沒有顯著的相關。
雖然這個研究發現臉書朋友人數和某些腦區的灰質密度有正相關,但他們的調查也顯示臉書朋友人數是大多數大學生人際網絡中人數最多的,雖然他們在做相關分析時將臉書人數開平方,但也不可完全排除人數多寡對於相關結果的影響。另外要提醒各位,灰質的密度和功能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絕對的,所以沒有辦法灰質密度高就比較好!最重要的是,他們真的沒有辦法知道究竟是臉書人數多造成那些灰質密度變化,還是因為那些區域灰質密度較高所以傾向在臉書上結交很多朋友!
去看這個研究的原始出處
這個網站有他們被一般電台訪問的錄音,有興趣的可以去參考
我覺得臉書呈現的是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