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標題大家應該還是一頭霧水,這次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個很奇妙的社會心理學研究,這個研究者想要了解厭惡感覺的具體化認知(意即是否當心中感到厭惡時,感官也會有厭惡的感覺)。
這個研究做的非常的簡單,首先研究者找了一群基督徒,並且有用量表確認他們是否真的為基督徒。接下來他先讓他們評定對於檸檬水的厭惡程度,然後這些人被隨機分配到三組,其中一組會讀卡蘭經中的一段經文:
不信道而且妨礙主道的人們,真主將使他們的善功無效。信道而行善,且信仰降示穆罕默德的天經者——那部天經是認他們的主降示的真理 ——真主將赦宥他們的罪惡,改善他們的狀況。
一組讀的是英國演化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寫的上帝的迷思這本書當中的一段文字,很奇妙的是這本書台灣居然沒有翻譯,大概是太多基督徒掌管出版業吧:p 不過沒關係,博客來有引進簡體字版。內容大致上就是在批評舊約中的上帝是多麼不討人喜歡的角色。最後一組讀的是一個描述性的段落。
大家大概已經猜到了,讀了卡蘭經和上帝的迷思的受試者,在閱讀完後對於檸檬水的厭惡程度大大的提升了。但這個研究還沒有結束,研究者後續做了一個延伸的實驗,在這個延伸的實驗中,他將描述性的段落換成聖經羅馬人書的段落
但是上帝對我們顯示了無比的愛: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基督已經為我們死了!由於他的死,我們現在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他的死更要救我們脫離上帝的義憤。我們原是上帝的仇敵,但是藉著他兒子的死叫我們得以跟他和好。既然跟他和好,我們豈不更藉著基督的生命而得拯救嗎?
在閱讀完後,他將實驗參與者又區分為要用濕紙巾擦手或是只是看到濕紙巾兩組。最奇妙的結果就是如果看過聖經且有用濕紙巾的會比較厭惡檸檬水,但若是看完卡蘭經且有用濕紙巾的則比較不會厭惡檸檬水。
總結這個研究的結果,厭惡的感覺也是有所謂的具體化認知,可以透過理解層次的厭惡影響我們的味覺,也可以透過一些動作(用濕紙巾擦手)來解除厭惡感。當然用濕紙巾擦手不只把壞東西去除,也會把好東西去除。
Well… 這個研究最大的問題就是實驗參與者的預期效果,他們可能為了迎合實驗者,所以做出這樣的反應。具體化認知的研究最忌諱使用實驗參與者主觀的報告,因為那個指標太主觀了,太容易受到實驗參與者的預期而有所影響。因此,雖然這篇研究看起來很炫,但由於他的指標太不客觀,研究的重要性也就大大的下降了,不然這一定是可以被刊載在Psychological Science等級(心理學領域的頂尖期刊之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