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於顏色多少都有一些偏好,有些人可能喜歡黑色,有些人可能喜歡白色。過去不少研究者認真的研究人是否對於那些顏色有較高的偏好,最近期的一個研究結果顯示紅色和藍色是人們較喜歡的顏色,然而土色是人們比較不喜歡的。有研究者也在小朋友身上看到同樣的顏色偏好,因此推測人們對於顏色的偏好可能是演化的產物。
根據這樣的邏輯,有研究者進一步想要了解人們對於顏色的偏好是否會受到情境的影響,在其他靈長類的研究中發現,他們在和善的情境下對於紅色有較高的偏好,但在警覺的情境下則對於紅色有嫌惡感。Maier等人的研究就發現一歲的嬰兒也有類似的現象,他們只有在快樂的時候才會對於紅色有偏好。然而他們的研究方式受到了一個研究團隊的質疑,他們認為Maier等人的研究中只觀察嬰兒對於紅色(偏好色)、綠色(非偏好色)及灰色的偏好,這樣的設計無法排除一個可能的混淆變項,就是嬰兒在警覺的情境究竟是對於顏色的辨識能力變差,因此對顏色有不同的偏好,還是真的在警覺的情境下對於紅色的偏好降低了。
因此Franklin等人做了一個研究來檢驗這個假設,在研究中他們比較嬰兒對於紅、藍、綠三種顏色的偏好在不同情境下是否有差異,前兩者都是研究證實為嬰兒喜歡的顏色。在他們的實驗中,他們先讓嬰兒看一張快樂或是生氣的臉兩秒鐘,之後他們會同時看到兩個色塊,在小朋友直視其中一個色塊後,就會進入下一個嘗試。他們的結果顯示不論在看完快樂或生氣臉之後,嬰兒對於紅色和藍色都有較高的偏好,但是他們在看完生氣臉之後對於三個顏色的偏好之差異比較小,顯示在看完生氣臉後,他們對於顏色的辨識確實比較差,因而對於顏色的偏好較不容易展現。 然而這個研究有兩個可能的問題:
- 嬰兒是否能夠在兩秒內就了解一張情緒臉所表達的情緒,進而對他們的行為造成影響。
- 他們所使用的依變項可能不是最好的,因為先看到的東西不一定是比較喜歡的,過去嬰兒的研究中常用total viewing time(就是在一段時間內,他們的眼睛在一個刺激上總共停留了多少時間)當作依變項,這或許是比較好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