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海綿寶寶的小孩會變笨?

這幾天一個熱門的新聞就是美國有個研究者發現看海綿寶寶對於小朋友的認知功能會有影響,一如往常的台灣記者比起國外的記者更加誇大研究的成果…

如果有詳讀這個研究就會發現,其實他們的研究沒有那麼的神奇,而且其實有不少地方都有問題的。首先,先替大家摘要這個研究實際的作法:他們募集了約60位年紀約四歲的小朋友,讓他們先做一個注意力相關的測驗,以了解他們在沒有接受任何操弄時的注意力能力。接著小朋友被隨機分配到三種情境中的其中一種(情境一:看海綿寶寶的影片,情境二:看步調慢的紀錄片,情境三:畫圖)。在進行那個活動九分鐘後,小朋友做了四個與執行功能有關係的認知作業:

  • Head Toes Knees Shoulders (HTKS):這個作業是檢驗小朋友的抑制功能,在過程中小朋友會被告知如果實驗者請他們摸頭的時候,他們要摸自己的腳指頭,以此類推。要正確執行這個作業,小朋友必須壓抑對於指令字面上的意義,而去遵循真正的規則。
  • Backward digit: 這個作業就是要請小朋友覆誦先前聽到的數字序列,但是必須反過來覆誦(例如他們實際上聽到96821,就必須覆誦12869)。
  • Tower of Hanoi:這個遊戲就是有三個不同大小的圈圈,小朋友必須把這些圈圈從一個柱子上移動到另外一個柱子上,但是大的圈圈不能夠在小的圈圈上方。如果小朋友移動的次數越少,表示規劃的能力越好。去試玩這個遊戲的電腦版。
  • Delayed of gratification:延宕滿足的作業,實驗者會告訴小朋友若他們可以等待的話,可以獲得10個小點心,但若不能等待的話只能獲得兩個。
在小朋友做這些事情的同時,他們的父母則是填寫一個關於小朋友每周看電視時間長短的量表,以及小朋友的性格等等的。
這個研究的結果很一致,不論是哪一個作業,看海綿寶寶的那組的表現都是最差的。但在我們選擇相信這個結果前,我們要先挑出這個研究可能的混淆變項:
  1. 大多數的小朋友都是白人中產階級的後代,這個結果不見得能夠類化到其他的族群
  2. 這個研究雖然有量測基準值,但是這個基準值是針對注意力的一個作業,雖然注意力能力和他們作業中檢驗的能力有高度相關,但理想的依變項應該是在那些情境操弄後再做一次與前測相同的作業,才能確認情境操弄所造成的影響。
  3. 三組小朋友平常看電視的時間長短不同,且應該有達到統計上顯著的差異,這個對於結果的詮釋也是有影響的。
就算我們認為這些混淆變項都不會影響研究的結果,我們必須要謹記,這個效果可能是短暫的,因為研究中是看完海綿寶寶的影片立刻就測試。有可能是因為看海綿寶寶影片的時候小朋友比較投入,或是看了之後比較開心,所以短期內會造成一些效果,但長期而言不見得會有影響。再者,我們不能確定是海綿寶寶中的語言還是影像的部分對於小朋友造成影響,有可能只是聲音造成的效果,這是值得後續進一步探討的。
這群研究者應該短期內會有另外一篇文章,因為他們也做了創造力的測驗,很好奇看了海綿寶寶是否會提升創造力:p 
去看這個研究的原文出處
去看這個研究主要研究者的網頁

5 comments

  1. 這個研究還有個奇怪的地方,在情境操弄後所有小朋友做的作業順序都相同,那怎麼會說是用fixed order latin square design 。真是相當的頭暈…

  2. 9/15的中國時報有篇評論也在講這件事情,撰寫的人是我碩士班的同學,我不盡然認同他的想法,不過就是這樣… 大家可以參考

  3. 老師,其實我不太明白為什麼白人中產階級的後代會出現如此一敔的結果。是因為中產階級的父母都要上班的原故,導致他們在經常無人看管的情況下,把大多數的時間都花在看電視的身上,從而導致認知能力比其他人差嗎?

  4. 這點倒不僅限於白人中產階級的後代,只能說本研究中指採用這樣的樣本,其他族群是怎麼樣的表現,需要做了研究才能回答。再者,這邊談到的是執行功能,並不代表其他認知能力都變不好喔!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