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健局最新的人口統計,台灣人口快速地老化(這確實不是新聞),但這次統計中發現台灣有23個鄉鎮市呈現超高齡的社會,新北市的平溪區更是每四個人就有一個超過65歲。台灣社會快速老化及少子化雙重的影響,不用多久整個經濟結構都會大變,但政府做的實在太太太少,只能靠民間多做些努力了!
國外對於老化的研究開始的早,也做了很多不同的研究,雖然研究結果不盡然能夠解釋台灣社會老人的現象,但研究方法也是有些參考的價值。首先我們要介紹一篇雙眼競爭的實驗(請參考之前的文章有介紹過雙眼競爭這個實驗典範),他們想要了解老人和年輕人在處理不同表情的臉時是否有不同的傾向。過去在西方社會做的研究都會發現,老人對於正向的刺激(會讓人快樂、滿足的)有比較好的處理,年輕人則是對於負向的刺激有比較好的處理。也有不少的理論試圖解釋這個現象,其中最知名的事所謂的社會情緒選擇理論(去看wiki的介紹),根據這個理論,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傾向避險以及追逐會帶來獎勵的事物,因此對於這些事物的處理會比較有好。若根據這個理論,則年輕人應該比較容易看到負向情緒的臉、老年人應該比較容易看到正向情緒的臉,結果確實如此,證實不論在較有主觀意識涉入或是較無主觀意識涉入(例如做雙眼競爭的實驗)的情境下,老人對於正向的刺激都有較好的處理。
但西方社會老人的行為和東方老人有明顯的不同,不論香港華人的研究,或是在台灣的研究(本研究室初步的成果)都發現東方老人對於正向情緒的刺激並沒有較好的處理。這是值得研究者在未來好好努力的方向,如何讓東方老人更快樂!
另外一篇研究則是探討罹患失智症的老人對於週遭事物的情緒感受,這個研究比較不是傳統的實驗方式,但卻相當重要。一般民眾可能會覺得人一旦失智就一定對甚麼東西都不感興趣,尤其是有去過安養機構參觀的民眾,可能更會有這樣的信念。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失智的程度有輕有重,也會有很多的個別差異,不能因為某位長者被貼了一個失智的標籤,就認為他一定會怎樣怎樣。想要認識失智症的朋友,可以參考被遺忘的時光這部紀錄片,也可以參考輔仁大學老人健康促進社群活動的網頁介紹。回到正題,在這個研究中,他們讓失智的長者看不同的人事物,然後透過觀察他們的行為來推測他們對於這些事物的喜好程度,會用這樣的方式當然是因為那些失智的長者不見得能夠主動回報自己的感受。結果發現,他們對於真實的社交互動(抱一個真的嬰兒)有最高的興致,接著是模擬的社交互動(抱一個洋娃娃),顯示即便他們不見得能夠跟外界溝通,他們還是很渴望與人有社交活動的!這個成果是值得所有需要照護失智症患者的人注意的,沒有說並不表示他們不需要…
i know that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it's based in the longevity centre in stanford. not very long ago i listened to a speech given by the centre's director.
Cool but do you agree with them?
it kind of made sense to me at the time, but i am interested i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you point out here. how did you do your preliminary study?
要讓東方老人更快樂,就是不要看到年輕人負向情緒的臉吧!國外雖無博愛座,也沒有孝順這回事,可是大家一開始就想開了,都會自我負責退休後的生活,大部分是跟自己同年齡的老伴或朋友一起活動,而且社會福利好,也不用擔心錢(我指的是歐洲),可是亞洲老人放不下小孩跟家庭,以為辛苦一輩子指望小孩可依靠,但總是失望。回到最基本的,對情緒的處理,仍然會跟自己平日接觸正負向情緒事件,自身對其反應的比例,以及你的環境周遭對你的情緒評價有關吧,不管是老人或年輕人(以上評論不負學術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