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現在都面臨著人口老化的問題,台灣老化的速度更可以堪稱是全球第一,但台灣大眾普遍對於這個議題的危機意識過低,相當的恐怖。Anyway… 回歸正題,在這裡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在Cognition & Emotion老化專刊中的一篇研究,這期的專刊還沒正式出刊所以只能先看到部分的文章,等到出刊後再跟大家做分享。
這個研究探討的是年輕人跟老人在臉孔辨識的歷程是否有差異,他們就找了一群老人和一群年輕人,讓他們看帶有不同情緒表情的臉孔(有老人也有年輕人的),他們除了記錄判斷的正確率之外,他們也記錄實驗參予者眼睛移動的路徑(可以透過眼動儀這樣的設備就能達到此目的)。結果顯示老人做臉孔辨識所需要的時間較長,這是比較不令人意外的結果。但有一個有趣的結果就是年輕人在辨識厭惡(disgust)的表情時有較高的比率會誤判為生氣、老人則是在辨識生氣的表情時有較高的比率會誤判為厭惡,顯示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在解決他人的表情時也會有差異。
若做一個更大膽的推論,年輕人大概非常的自以為是,所以即時看到別人帶著厭惡的表情看著自己,也不會覺得是因為自己的行為遭到唾棄,而是因為那個別人自己脾氣不好,愛生氣。那老人則是因為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事情都做不好,所以即使別人在生氣不見得是針對他,也會自己內歸因是否是因為自己的行為遭到別人嫌惡。
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實驗,但這結果提醒了研究者們在做不同年齡層的比較時要很小心,不能假設所選用的刺激材料對每個族群都有相同的意義。例如當一位研究者要檢驗生氣臉是否會叫捕捉注意力時,就要考量是否年輕人和老人看到生氣臉時都會認為它是生氣臉,如果這個基本要素都不能成立時,怎麼能說年齡會影響生氣臉捕捉注意力的程度呢?